南京美丽的玄武湖 三
。
南京玄武湖中分布有五块绿洲,形成五处景区。一为环洲,步入环洲,碧波拍浪。细柳依依,微风拂来,宛如烟云舒卷,故有“环洲烟柳”之称。其中,假山瀑布尽显江南园林之美,其中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太湖石组成的“童子拜观音”景点尤为壮观。二是樱洲,樱洲在环洲怀抱之中,是四面环水的洲中洲。洲上遍植樱花,早春花开,繁花似锦,人称“樱洲花海”。三为菱洲,洲东濒临钟山,有“千云非一状”的钟山云霞,故有“菱洲山岚”的美名。四为梁洲,梁洲为五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胜的一洲。一年一度的菊展,传统而壮观,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誉。五为翠洲,翠洲风光幽静,别具一格。长堤卧波,绿带燎绕。苍松,翠柏,嫩柳,淡竹,构成“翠洲云树”特色。
玄武湖五洲之间,桥堤相通,别具其胜。玄武湖公园水,陆交通独具特色。水面上有快艇,自娱艇,豪华渡轮等;陆地上有环保电瓶车,乘坐舒适,视野开阔。[1]
自玄武湖开始大量蓄水之后,人工改造的工程就从未停过,湖泊本身也因地理位置、环境或功能的不同而频频更名。
玄武湖初期的名称叫做“后湖”或“北湖”,取名后湖的原因是玄武湖的位置正好位于钟山之阴,对南京城的居民来说,山背的这座湖泊当然称为后湖;至于北湖名称的由来,则是因为玄武湖位六朝京城之北,取名北湖自然也有它的命名依据。
另外,“玄武”这两个字的实际意义指的是“北方之神”,“玄武湖”和“北湖”这两个名词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差别。“玄武”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四神之一,它的具体形象是龟与蛇的复合体,玄武和青龙、白虎、朱雀共同代表著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其中玄武湖实际上就是北湖的意思。
玄武湖曾两度遭到浩劫,一次发生在隋文帝时,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时。隋文帝灭了南陈之后,曾下令将南京城夷平,玄武湖就在这个政策下首度消失了两百多年;宋神宗时,王安石调任江宁府尹,提出了“废湖还田”的主张,南京城遇雨成灾的恶梦从此挥之不去,一直到了元朝疏浚措施完工之后才稍获改善。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肆扩张南京城的范围,玄武湖从此成为南京城东北城墙外的护城河,规模也大幅缩小。在民国初年,玄武湖一度改名五洲公园,直到1950年后,全面整建后,才又再度改回玄武湖的旧称。
玄武湖形似火腿,湖泊分成三大块,北湖(东北湖、西北湖)、东南湖及西南湖,北湖水较浅,西南湖水最深.东南湖其次,湖内由湖堤、桥梁和道路连通使玄武湖水系完全处于人工控制之中,玄武湖属于浅水湖泊;南北长2.4km,东西宽2.0km;湖底质较厚,平均达70cm,以细粒粘土为主;主要入湖沟渠有7条,分别是南十里长沟、老季亭、香料厂、唐家山沟、紫金山沟、岗子村和西家大塘,北部与护城河、金川河相通,南部与珍珠河相接。
玄武湖盛产鱼虾、菱、藕,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南京的“活鱼库”,早在70年代初,就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淡水养殖,鱼产量逐年上升。目前玄武湖人工养殖的鱼种有花白鲢、鲤、鲫、鳊,其中花白鲢占80%~90%。1988年产量为440t渔业收入占全湖收入的22.5%。该湖现已基本治理,湖面清澈,游鱼戏水,泛舟湖面,雅俗共赏!
玄武湖古称桑泊。原来只是一块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沼泽湿地,湖水来自钟山北麓。三国时吴王孙权引水入宫苑后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态。因为玄武湖位于燕雀湖和宫城之北,故又名“后湖”或“北湖”。秦始皇灭楚后改金陵为秣陵县,玄武湖更名为秣陵湖,因汉时秣陵都尉蒋子文葬地湖畔,孙吴时孙权为避祖父孙钟名讳,遂名“蒋陵湖”。刘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对玄武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挖出来的湖泥堆积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岛。其中最大的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合称“三神山”,或许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环洲和樱洲的前身。传说刘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两次出现“黑龙”(很可能是现在的扬子锷),因而又改称玄武湖。
六朝时,玄武湖是封建帝王的游乐之地。宋大明三年曾在湖上设立上林苑,南岸还设立乐游苑、华林苑。齐大明年间,武帝常半夜出猎,或到钟山,或到幕府山,上万宫女严装陪同,天亮时回来刚刚听到鸡叫,“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之句源出于此,至今武庙闸附近还有鸡鸣埭的地名。历史上的玄武湖还是训练和检阅水军的中心基地。宋孝武帝时曾二次在湖上大阅水军,故又有昆明湖、练湖之称,民间却称之为饮马塘。陈宣帝太建十年,阅军湖上,桅樯林立,旌旗蔽日,鼓角震天,雄兵十万,楼舰五百,雄伟壮观,后人歌曰:“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定知战艇横瓜步,应有军牙拥石城。湖上秋空丝竹支,江头潮涌鼓鼙声。”
玄武湖历史上曾两度遭到浩劫,一次发生在隋文帝时,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时。公元589年隋文帝灭了南陈之后,曾下令夷平建康城,以石头城为蒋州治所,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隋唐时将扬州治所自金陵迁至广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级的建制。随着都城的北移,玄武湖逐渐冷落乃至遭到废弃,不在作为歌舞、阅兵场所,一度曾被当作放生池。玄武湖的荣光首度消失了两百多年。唐人李白曾有“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州”的叹惜;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调任江宁府尹,倡行“废湖还田”,南京城遇雨成灾的恶梦从此挥之不去。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肆扩张南京城的范围,玄武湖从此成为南京城东北城墙外的护城河,湖面仅及六朝时的1/3,且在中洲(梁洲)建黄册库,作为明朝政府贮藏全国户口赋役总册的库房禁地,不允许一般人随便进入。时人乃有“瀛洲咫尺与去齐,岛屿凌空望欲迷。为贮版图人罕到,只余楼阁夕阳低”的讽喻。1911年,玄武湖被辟为公园,后又开玄武门,筑翠虹堤以通湖上,玄武湖才成为南京著名的游览区。世纪回眸 玄武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22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的先秦到西汉玄武湖分别称作秣陵湖、蒋陵湖。南朝时,玄武湖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出于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又由于宋元嘉年间湖中两次出现所谓的“黑龙”,湖名开始改为“玄武”。
从东晋到梁代,玄武湖先后有过昆明湖、饮马塘、练湖、习武湖、练武湖等名称。隋唐以后,玄武湖随着都城的北移,逐渐衰落下来。
明亡以后,玄武湖重新对外开放,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均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词。清朝同治以后,玄武湖有了一些园林建筑,其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庙,并增建湖心亭、大仙楼、观音阁、赏荷厅。后清大臣左宗棠还修筑了连通孤凄埂与梁洲的长堤,解决了游玄武湖“必自太平门出,令舟而行”的不方便状况。清宣统元年(1909),端方、张人骏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筑新堤,扩大湖内绿地,徐绍桢又建陶公亭及湖山览胜楼。
进入民国,玄武湖开始有了相应管理机构,1928年9月又改园名为“五洲公园”。1934年4月,重改“五洲公园”为“玄武湖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花卉品种增多,一批建筑如玄武厅、诺那塔、凇沪抗战纪念塔等先后落成。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对玄武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迁出湖民,广植花草,多增景点,面貌全新。现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南京市三星级公园、南京市青少年绿色环保教育基地。2005年底,景区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
南京玄武湖中分布有五块绿洲,形成五处景区。一为环洲,步入环洲,碧波拍浪。细柳依依,微风拂来,宛如烟云舒卷,故有“环洲烟柳”之称。其中,假山瀑布尽显江南园林之美,其中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太湖石组成的“童子拜观音”景点尤为壮观。二是樱洲,樱洲在环洲怀抱之中,是四面环水的洲中洲。洲上遍植樱花,早春花开,繁花似锦,人称“樱洲花海”。三为菱洲,洲东濒临钟山,有“千云非一状”的钟山云霞,故有“菱洲山岚”的美名。四为梁洲,梁洲为五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胜的一洲。一年一度的菊展,传统而壮观,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誉。五为翠洲,翠洲风光幽静,别具一格。长堤卧波,绿带燎绕。苍松,翠柏,嫩柳,淡竹,构成“翠洲云树”特色。
玄武湖五洲之间,桥堤相通,别具其胜。玄武湖公园水,陆交通独具特色。水面上有快艇,自娱艇,豪华渡轮等;陆地上有环保电瓶车,乘坐舒适,视野开阔。[1]
自玄武湖开始大量蓄水之后,人工改造的工程就从未停过,湖泊本身也因地理位置、环境或功能的不同而频频更名。
玄武湖初期的名称叫做“后湖”或“北湖”,取名后湖的原因是玄武湖的位置正好位于钟山之阴,对南京城的居民来说,山背的这座湖泊当然称为后湖;至于北湖名称的由来,则是因为玄武湖位六朝京城之北,取名北湖自然也有它的命名依据。
另外,“玄武”这两个字的实际意义指的是“北方之神”,“玄武湖”和“北湖”这两个名词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差别。“玄武”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四神之一,它的具体形象是龟与蛇的复合体,玄武和青龙、白虎、朱雀共同代表著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其中玄武湖实际上就是北湖的意思。
玄武湖曾两度遭到浩劫,一次发生在隋文帝时,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时。隋文帝灭了南陈之后,曾下令将南京城夷平,玄武湖就在这个政策下首度消失了两百多年;宋神宗时,王安石调任江宁府尹,提出了“废湖还田”的主张,南京城遇雨成灾的恶梦从此挥之不去,一直到了元朝疏浚措施完工之后才稍获改善。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肆扩张南京城的范围,玄武湖从此成为南京城东北城墙外的护城河,规模也大幅缩小。在民国初年,玄武湖一度改名五洲公园,直到1950年后,全面整建后,才又再度改回玄武湖的旧称。
Q89]EJ{OB.jpg)
玄武湖盛产鱼虾、菱、藕,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南京的“活鱼库”,早在70年代初,就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淡水养殖,鱼产量逐年上升。目前玄武湖人工养殖的鱼种有花白鲢、鲤、鲫、鳊,其中花白鲢占80%~90%。1988年产量为440t渔业收入占全湖收入的22.5%。该湖现已基本治理,湖面清澈,游鱼戏水,泛舟湖面,雅俗共赏!
玄武湖古称桑泊。原来只是一块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沼泽湿地,湖水来自钟山北麓。三国时吴王孙权引水入宫苑后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态。因为玄武湖位于燕雀湖和宫城之北,故又名“后湖”或“北湖”。秦始皇灭楚后改金陵为秣陵县,玄武湖更名为秣陵湖,因汉时秣陵都尉蒋子文葬地湖畔,孙吴时孙权为避祖父孙钟名讳,遂名“蒋陵湖”。刘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对玄武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挖出来的湖泥堆积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岛。其中最大的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合称“三神山”,或许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环洲和樱洲的前身。传说刘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两次出现“黑龙”(很可能是现在的扬子锷),因而又改称玄武湖。
六朝时,玄武湖是封建帝王的游乐之地。宋大明三年曾在湖上设立上林苑,南岸还设立乐游苑、华林苑。齐大明年间,武帝常半夜出猎,或到钟山,或到幕府山,上万宫女严装陪同,天亮时回来刚刚听到鸡叫,“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之句源出于此,至今武庙闸附近还有鸡鸣埭的地名。历史上的玄武湖还是训练和检阅水军的中心基地。宋孝武帝时曾二次在湖上大阅水军,故又有昆明湖、练湖之称,民间却称之为饮马塘。陈宣帝太建十年,阅军湖上,桅樯林立,旌旗蔽日,鼓角震天,雄兵十万,楼舰五百,雄伟壮观,后人歌曰:“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定知战艇横瓜步,应有军牙拥石城。湖上秋空丝竹支,江头潮涌鼓鼙声。”
玄武湖历史上曾两度遭到浩劫,一次发生在隋文帝时,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时。公元589年隋文帝灭了南陈之后,曾下令夷平建康城,以石头城为蒋州治所,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隋唐时将扬州治所自金陵迁至广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级的建制。随着都城的北移,玄武湖逐渐冷落乃至遭到废弃,不在作为歌舞、阅兵场所,一度曾被当作放生池。玄武湖的荣光首度消失了两百多年。唐人李白曾有“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州”的叹惜;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调任江宁府尹,倡行“废湖还田”,南京城遇雨成灾的恶梦从此挥之不去。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肆扩张南京城的范围,玄武湖从此成为南京城东北城墙外的护城河,湖面仅及六朝时的1/3,且在中洲(梁洲)建黄册库,作为明朝政府贮藏全国户口赋役总册的库房禁地,不允许一般人随便进入。时人乃有“瀛洲咫尺与去齐,岛屿凌空望欲迷。为贮版图人罕到,只余楼阁夕阳低”的讽喻。1911年,玄武湖被辟为公园,后又开玄武门,筑翠虹堤以通湖上,玄武湖才成为南京著名的游览区。世纪回眸 玄武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22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的先秦到西汉玄武湖分别称作秣陵湖、蒋陵湖。南朝时,玄武湖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出于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又由于宋元嘉年间湖中两次出现所谓的“黑龙”,湖名开始改为“玄武”。
从东晋到梁代,玄武湖先后有过昆明湖、饮马塘、练湖、习武湖、练武湖等名称。隋唐以后,玄武湖随着都城的北移,逐渐衰落下来。
宋熙宁八年(1075年),江宁府尹王安石奏准宋神宗泄湖得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经过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正三年(1343年)的两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图上出现,但面积已大大缩小,大约只有六朝时期的三分之一了。到明朝玄武湖的命运再度发生变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作为明朝中央政府黄册的存放地,建后湖黄册库(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档案馆)。玄武湖从此作为一代禁地,与外界隔绝了二百六十多年。
明亡以后,玄武湖重新对外开放,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均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词。清朝同治以后,玄武湖有了一些园林建筑,其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庙,并增建湖心亭、大仙楼、观音阁、赏荷厅。后清大臣左宗棠还修筑了连通孤凄埂与梁洲的长堤,解决了游玄武湖“必自太平门出,令舟而行”的不方便状况。清宣统元年(1909),端方、张人骏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筑新堤,扩大湖内绿地,徐绍桢又建陶公亭及湖山览胜楼。
进入民国,玄武湖开始有了相应管理机构,1928年9月又改园名为“五洲公园”。1934年4月,重改“五洲公园”为“玄武湖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花卉品种增多,一批建筑如玄武厅、诺那塔、凇沪抗战纪念塔等先后落成。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对玄武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迁出湖民,广植花草,多增景点,面貌全新。现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南京市三星级公园、南京市青少年绿色环保教育基地。2005年底,景区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