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南京美丽的玄武湖-四

南京美丽的玄武湖 四
 民间传说
黑龙湖
  这时,有个奸臣叫石刮的说:“陛下,要除旱虫,不难。”   “何谓不难?”宋文帝问。   石刮递上一本奏折说:“陛下,臣夜得一梦,梦里的话已写在折上,请万岁过目”   文帝打开奏折一看,上面写了二十个字:“龙王丧正宫,四海寻美颜,要想天不旱,就得把玉献。”皇帝念了一遍,弄不明白,就问石刮:“献玉,这玉在何处?”石刮对江左指指:“玉在江家。”   江左一听,大吃一惊,心想:“石刮啊石刮,你真毒哇,竟把祸水引到我的女儿身上!”   原来两年前,石刮为他的儿子石不全托人说媒,想要江玉做媳妇,可江左了解石不全的为人,没有答应,哪知道得罪了石刮,今天就来报复了。   “嗯?”宋文帝还是不懂石刮的意思。石刮就讲:“陛下,再过三天就是东海龙王生日,到那天把玉送到北湖,用檀香焚化,玉魂入东海,龙王接到玉便成妻室。龙心喜悦,就会把水送来。这不是除旱虫不难吗?”   宋文帝点点头,转脸对江左说:“江爱卿,你舍一美玉,可救天下百姓,也值得的,就这么定了。”   “这,啊……”   不等江左答应,宋文帝就叫石刮准备高台,三天后到北湖祭玉求雨。   江左回到家,愁得象个木头人。女儿一再追问,江左才把石刮陷害的事实说了。   江玉一听,并不着急,反而安慰父亲:“不愁,女儿自有办法对付。”江左问她有什么办法,她笑而不答,只叫爹爹三天后上北湖看热闹。   三天后的中午,建康城的百姓都涌到湖边来看皇帝祭雨了。江左父女,石刮父子也到了。   午时三刻,宋文帝站上高台,脸朝北湖高声念道:“朕东土人主,知龙王驾下新丧正宫,数月来四处遍寻美颜,致使东土大旱。朕近寻得美玉来献龙王,祈求大雨,以保东土黎民之生机……”   石刮等皇上一念完,就凶神似的走到江左面前,一把拖出江玉,押到祭台前,对皇上说:“万岁,玉已带到,可以焚香祭玉了。”   宋文帝看也没看,就打火点着了高台上的檀香。石刮父子正要推江玉下湖,江玉忽然大喊一声:“慢!小女有话要对万岁说!”   宋文帝一听,才低头往台下望去,见是一个粉团花色的姑娘被人押着,就讲:“有话尽管说。”   江玉往台前一跪:“万岁,小女想听听石大人的二十字奏折。”   “可以。”宋文帝就大声念了一遍。“哦,龙王要玉不是要人,小女子带来一块和阗美玉,情愿献出。”江玉不急不慌地说。   宋文帝见到江玉蛮怜爱的,又听她说得有理,点头说:“玉者石也,献玉当然是献宝石!”石刮急了,连忙插嘴:“万岁,‘龙王丧正宫,四海觅美颜’,指的当然是人了!……”   “万岁,小女子昨夜也梦见二十字的忏语”。江玉一边说,一边呈上一个折子。   “哦,”皇帝连忙打开一看,折子上写着:“龙王觅美颜,须把美玉献,双石指美玉,北湖把眼填。”宋文帝问:“双石是哪个?”江玉指指石刮父子:“就是他两人!”石刮急得脸刷白:“万岁,千万别听这女子瞎说,她分明想陷害我们父子!”   宋文帝没有主张了。   “万岁,小女子有个方法最公道。”江玉说:“此刻湖水已干,我和石家父子各从一方入湖,他献美玉,我献人,随龙王挑选。”   这一说,左右臣民都点头夸好,宋文帝就答应了。他打开木匣,里面果然有块光滑透明的美玉,就叫石刮父子抬木匣下湖了,石刮父子只好一步一捱地慢慢走进北湖。江玉也整整衣裳,从另一面向湖心走去。   这时的北湖,虽然干得只剩湖心一点浅水,石刮父子俩快到湖心时,下半身也已经湿透了,好不容易捱到湖心,两人把木匣往小土墩上一放,掀开盖子急忙往回走。哪晓得湖心陡然窜出一条黑龙,嘴一张,吞下那块美玉,升上天去,搅得满天黑云沉沉,石刮父子吓得腿肚发软,更加跑不快了,抬头看看江玉早上了岸,父子俩心里格外着急,这时候,黑龙在天上嘴一张,又把那块美玉吐了出来,猛砸湖心,把北湖砸开了一个大洞,涌出哗哗的水来,瞬时白浪滔滔,把石家父子淹得连影子也看不见了。干了几个月的金陵土地,又风调雨顺了。   宋文帝因为看见黑龙吐玉,就叫北湖为黑龙湖,因为“玄”也就是“黑”和“北”的意思,所以后来也改叫玄武湖了。
毛老人庙
  玄武湖梁洲有个陈列馆。早先,这里叫湖神庙。再早叫毛老人庙。听老辈人讲,毛老人是明朝初年一个打鱼的老汉,一直在玄武湖上打鱼,是个孤苦伶仃的老头子。   有一天,明朝皇帝朱元璋正为建“皇册库”找不到好地方而苦恼,有个风水先生献计说:“玄武湖西傍石城,东枕钟山,南依覆舟,北屏幕府,是个风水宝地,要是在湖中建造皇册库,再合适不过了。”朱元璋一听,连声说好。   有个谋士问:“湖上的渔民怎么办?”   朱元璋手一挥:“统统赶走!”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消息传到渔民耳朵里,个个都气炸了。最后,大家公推毛老人去找朱元璋谈话。   到了皇宫,见到皇上,毛老人说:“玄武湖里老鼠太多,成群成阵。它咬烂了衣服,偷吃了粮食,钻塌了房屋,皇上要盖皇册库,不怕皇册库被老鼠咬坏吗?”   朱元璋一听傻了眼,忙问:“毛老人,你看这事怎么办?”   “换个地方!”   朱元璋不舍得,心里盘算:“老鼠怕猫,要是养猫……”   陡然,他眼珠一转,暗想,眼前这毛老人,“毛”“猫”同音,要伏鼠,到能派上用场。他“嘿嘿”一笑:“毛老人,打鱼一生,累死累活,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现在我封你当个皇册库总监。”   毛老人吓了一跳,心想:你朱麻子这一手真狡猾,想借我的手去赶乡亲们,才不上你的当呢。连连说:“不不不,我不能干!”   朱元璋鼻子里哼了一声,不再理睬他。   谋士过来说:“老人家,皇上是金口,已经定下来了,就不能改口了。”   毛老人十分生气,坚持说:“不行,不行!”几个武士上来把毛老人架走了。   第二天,一队人马开进了玄武湖。眨眼功夫,一片火海,大人哭,娃娃喊……。   第三天,皇册库破土动工了,毛老人因为不肯当总监,被人关在房子底下一间空房里,过了十来天,就活活饿死了。   皇册库即将竣工,朱元璋带领文武大臣来视察,要召见毛老人。一听说毛老人已经死了,心里有些不忍,就对手下人说:“在这里造一座毛老人庙吧,多供点香火,也好让他给我镇镇湖上的老鼠。”   就这样,这里才建起了毛老人庙。明朝末年,清兵打进南京,一把火烧了皇册库和毛老人庙。后来重新建造时在庙前挖出了一副铜钩,据说是毛老人的帐钩子。有人就在挖出铜钩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在井栏上刻了“铜钩”两个篆字。这铜钩井一直保留到现在。
郭璞衣冠冢
  出玄武门,便是翠虹堤,再向北,有一座古冢。相传,这里是东晋著名学者郭璞的衣冠冢。   郭璞博学多才,是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西晋末年,晋朝宫廷内部争权夺利,引起“八王之乱”,外族乘机入侵。那时郭璞只有二十岁,不得不远离故乡——山西闻喜县,到南方避难。来到建康(今南京),他寄寓在后湖(今玄武湖)畔的一个朋友家里。南方虽然不象北方那样兵荒马乱,但那些上层人物的奢侈、虚伪和放荡的习气,郭璞看不惯。因此,他常到后湖边散步吟诗,遣散胸中愁闷。这年五月,端午刚过,郭璞来到今日的环洲,东望蒋山(即钟山),北眺石灰(即幕府山),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忽然,水面上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郭璞见几只采菱小船穿行在荷花丛中,一个系着翠绿色肚兜的姑娘还唱着采菱歌。   不一会儿,小船载着满船菱角向岸边靠拢。谁知小船突然一歪,站在船头上正在唱歌的姑娘身体一侧,竟“呼噜”一声落入水中。船中几个姑娘一阵惊叫。郭璞顾不得脱衣解带,便跳入水中,将姑娘拉上了岸。   船里几个姑娘见人已救起,一个个又欢叫起来。一个年长的妇女对姑娘说:“菱儿,还不带公子回家换件衣服!”郭璞说:“不忙,不忙!”众人不管郭璞说什么,一起簇拥着他往姑娘家里走去。半道上,菱儿父母已闻讯赶来,见到救命恩人郭璞,更是不让回去,一定要邀到家中重新见礼。郭璞见盛情难却,只得一同来到菱儿家的茅屋里。老人先把郭璞引到里屋,给他换上一套粗布衣服。郭璞走到外屋,菱儿也换好了衣服,端茶让座。菱儿的父母又一再向郭璞表示感谢。   郭璞虽然换了粗布衣服,但彬彬有礼的风度,俊美飘逸的气质,使在场的人十分敬慕。经老人再三恳求,郭璞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才穿着那身粗布衣服离开了菱儿家。菱儿亲自送他出门,分别时,柔声对郭璞说:“请先生珍重。”第三天,老人和菱儿带着郭璞换下的那身衣冠来找郭璞,但郭璞前一天已经离开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时晋都已迁建康。晋元帝以王敦为镇东大将军。郭璞在王敦手下任记室参军,经常出入王府。他每次到王敦家,总觉得有个中年女佣经常注意自己,这双眼睛那么熟悉。但怎么也想不起这妇女在哪里见过。由于身份不同,郭璞也不便相问。   王敦自恃功高权重,久有篡位之心。郭璞早就识破他的野心,明里暗里都反对。王敦很不喜欢郭璞的直言,但由于郭璞才华出众,名扬四方,而且精通阴阳占卜之术,又不得不借重他。   一天,郭璞来到王府。那中年妇女端茶走到跟前,柔声说:“郭参军不记得仆人了吗?”郭璞端详了一会儿,确实想不起来。妇女刚想说什么,听到王敦的脚步声,只好说了声“请大人珍重,”便转身退出去。   王敦坐下后,对郭璞客气了几句,突然说道:“郭大人,请占一卜,看我王敦将来如何?”郭璞还没起卜,王敦又捻着胡须笑着说:“昨天,有一道人说我有天子之相,你看可是?”郭璞占了一卜,借题发挥,讲了一番篡位乃大逆不道的道理,并说如要谋反,卜辞不吉。王敦听罢,顿时沉下脸来。郭璞心头一惊,突然想起刚才那妇人嘱咐他“珍重”。预感到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仔细一想,那女仆竟是十几年前在后湖偶然相遇的菱儿。   这时,王敦已起了杀意:既然郭璞已洞察自己的篡位之心,又不肯相助,那就只好除掉他。没隔多久,王敦就找了个借口,把郭璞押到玄武湖畔杀害了。   菱儿知道这消息,不知痛哭了多少回,她后悔自己没能拼死相救。王敦后来谋反失败了。晋明帝得知郭璞被害的经过,很是敬佩。想为郭璞建坟立碑,但尸首已经找不到。菱儿献出了保存十几年的郭璞衣冠,葬在玄武湖畔。这便是郭璞衣冠冢的来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