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六朝古都-南京漫游

                       六朝古都------南京漫游 
在6380公里的长江沿岸,只有两座省会城市。一是湖北的武汉,一是江苏的南京。可历史曾经无比眷顾南京:那建邺的情怀、金陵的风物、那楚秦的王气、南朝的烟雨、赵宋的残阳、明朝的宫阙、还有那天国的风雨、民国的建筑,或托于古巷,或附于丘阿,或以诗表,或以词生,凡此种种都在这座古城千年的皇皇之旅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侵染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意味。
  
  我曾两次走进南京城,“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是啊,城南有秦淮河的氤氲之气;城北有玄武湖的舒展和鸡鸣寺的空灵,城东有紫金山的蓊郁,明孝陵的凝重,城西有石头城下的莫愁湖咏怀古迹,还有那历经沧桑的南京城墙,等等等等,徜徉其中,很是感慨。
  
  在众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河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篮。素有“六朝烟云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里繁华之地。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秦淮河,名字很好听,它哺育着古城南京“锦绣十里春风来,千户万户临河开”,那灯船之盛,曾经甲于天下。
  
  到南京旅游的人看秦淮河,也就是夫子庙最热闹的那一段。站在文德桥上看桨声灯影,人头攒动,的确繁华。想想上海今天在全国这盘棋上的重要,就不难明白南京当年在华夏版图上的威风。想当年,也就是开埠之前,上海能算什么,不就是个小小的渔村吗?有人开玩笑说,自从美帝国主义厉害了,大英帝国也就如日薄西山,可怜的南京就是衰败的大英帝国,如今只能眼睁睁看着大上海的崛起,看着人家东方明珠国际化的大都市。
  
  今日大上海的繁荣,与秦淮河有历史渊源,因为它的第一桶金就是从秦淮河趟过去的。那时,太平军一路从广西杀过来,江南的富户纷纷逃往上海的,而此前这些有钱的阔佬,最喜欢流连的风流场所就是秦淮河。长毛来了,客户们跑了,洪秀全坐地为王,又提出全面禁娼,娼妓也跑到上海去了,这样,阔佬和娼妓携手把上海的经济搞活了。
  
  曾国藩率领湘军大败太平天国,为了重新繁荣深受战乱迫害的南京,这个被后人誉为道德完人的曾文正公,采取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对秦淮河的再次开襟,果然立竿见影,南京顿时“娼”盛繁荣,而上海的租界也就人口骤减,工商业随之萧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江南的女人不仅红颜薄命,要繁荣文化振兴经济,而且是祸国殃民的祸水,要背堕落亡国的黑锅和恶名,秦淮河也就无可奈何的囤积了耻辱和失败。因为这里是出后主的地方,是亡国之都的代名词。是啊,说不尽的柔情和伤感,道不尽颓败和绝望,都随着这一河清水缓缓地流走了。河流在带给一座城市毓秀的同时,也带来风物,带来历史和未来的走向。
  
  历史的选择向来是有它的合理性,秦淮河在江南的老大地位越来越不重要了,但是,如今南京市重新打造的秦淮河风光带又成为了南京人以及南来北往的客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魅力。“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再现了明清江南街市风貌。
  
  不过,穿着高贵的黑色华服的王谢子弟,早已从历史屏幕上消失了,披了白袷春衫的明末贵公子,也只能在旧剧舞台上看见他们的影子。今天的秦淮河畔摩肩接踵地走着的只是那些“寻常百姓”,现在如此,今后也仍将如此。只是今人的对它的寻访似乎多了几分浮躁和喧嚣,即使有人着意循着当年朱自清、俞平伯的路径,夜泊秦淮,即便同是桨声灯影,当年的情韵也只能在遥远的想见中了。
  
  紫金山位于南京市区的东部,楚国时的金陵邑,南京古称“金陵”皆因其而得名。汉朝时称作“钟山”,东晋和南朝时又称作“紫金山”。它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其特点是:山光与水色齐收!坐在缆车上俯视,绿茵如海,极为养眼。百分之八十的森林覆盖率,既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天然的氧吧。孙中山先生曾经盛赞南京“其位置乃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他所说的“高山”就是紫金山。这钟灵毓秀之地,其文化遗存是举不胜举,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明孝陵。
  
  明孝陵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为马皇后先于朱元璋去世葬于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朱元璋定陵墓为“孝陵”。明孝陵规模宏大,周围22.5公里,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尤其是它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为以后500多年的明清两代帝陵所沿用,因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中山陵向东走一公里左右,是一片优美的风景区。这里有六朝古刹灵谷寺,有民国时期的建筑灵谷塔,有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有明太祖派万名军工挖掘的万功池。这些古今建筑和山水胜景,全部掩映在由枫香、栎类等阔叶林所组成的林海之中,景色格外迷人。因时间关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返回的路上,路旁身形高大的梧桐树让我十分惊讶,斑驳的树皮,仿佛写尽了岁月的沧桑,下部的树干基本是笔直的,只是在两米左右高处分出三两枝杈来,宛如一只只伸向天空的臂膀,向天空舒展着,好像正承托起头顶的一片蓝天似的,分枝处略有内凹,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巢形,被温柔的呵护着,美丽得令人感动。我靠着一棵大树留影,没想到,这竟是我南京之行中最可人的一张照片,已经放在了我的桌面。
  
  在南京非常有限的时间里,我特地去了一趟“鬼脸城”。南京“鬼脸城”实名为石头城,因园内古城墙中段一块凸出的椭圆形红色水成岩,长年风化,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故被称为“鬼脸城”。石头城坐落于南京清凉山西麓秦淮河畔,由东向西绵延千米,赭红色的石壁上经千百年来的江水冲击的凹痕历历在目,最高部位就是离地约17米的“鬼脸”所在。由于沧海桑田,历史巨变,当时的城墙早已损坏,直到明朝才得以重新修复,所以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明城墙。
  
  早些年因修建虎踞路而挖断山梁,使得此地脱离了清凉山,成为我们今天信步游览的独立一块。就在面对“鬼脸”十多米远的地方,一个占地一亩大小的水塘碧波涟漪光可鉴人,塘底铺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真的看到了“鬼脸照镜子”,不能不佩服造化的鬼斧神工和今人的奇技异巧。走遍华夏大地,乃至世界各国,纵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湖有石,甚至也有巍巍城墙,可是能再找到一个坐北朝南的“鬼脸城”吗?不可能啊!“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借浓妆。”这素面的鬼脸城,不借浓妆亦国色,很是神奇。
  
  金陵自古就是揽胜地,情以景生,景因情胜。那秦淮河流经千年的烟雨,古城墙绵延百里的沧桑,莫愁湖意味深长的对联,鸡鸣寺有名的南朝胜迹,阅江楼等待六百年的“两记”,还有总统府里的政治风云,着实让我的眼睛获得了实证地理课和历史课的机会,美丽的南京,我会再来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