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十
旅游者最高的境界----游历天下美景
2012年2月4日星期六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八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八
民国扬子饭店
扬子饭店位于下关区宝善街2号,现为下关区公安分局所在地。
1899年,南京正式开埠通商,下关地区的码头、道路、桥梁等陆续兴建,一时热闹非凡。扬子饭店不久也拔地而起,成为下关地区众多西洋式建筑中的代表作。
扬子饭店为砖木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29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阔34米,进深28米,总计82间。整幢建筑以明代城墙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并按照西洋圆拱发券方式砌筑。建筑造型为法国17至18世纪式样,外观雄伟朴实,内部豪华气派。该建筑坐北朝南,木楼梯,木地板,木屋架,其方底台式屋顶及高低错落的老虎窗颇具西洋风味。
从建筑物墙面上遗留下来的“1912-1914”年代铭文字样可知,它是英国人柏耐登于这一期间建造的。扬子饭店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砖砌筑欧洲折衷主义建筑式样的一个典型实例。
1931年,第三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牛兰及其妻子汪德利曾因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在上海被捕。先是被拘押在道署街中央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监狱,后被关进江苏第一监狱。1932年,宋庆龄发起成立了著名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遗余力地营救牛兰夫妇出狱。1933年4月5日,宋庆龄亲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代表团来宁探望牛兰夫妇,宋庆龄一行到达南京后,就下榻在扬子饭店。当天下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司法行政部部长罗文干来到扬子饭店拜访宋庆龄等人。
1992年,首都饭店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扬子饭店位于下关区宝善街2号,现为下关区公安分局所在地。
1899年,南京正式开埠通商,下关地区的码头、道路、桥梁等陆续兴建,一时热闹非凡。扬子饭店不久也拔地而起,成为下关地区众多西洋式建筑中的代表作。
扬子饭店为砖木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29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阔34米,进深28米,总计82间。整幢建筑以明代城墙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并按照西洋圆拱发券方式砌筑。建筑造型为法国17至18世纪式样,外观雄伟朴实,内部豪华气派。该建筑坐北朝南,木楼梯,木地板,木屋架,其方底台式屋顶及高低错落的老虎窗颇具西洋风味。
从建筑物墙面上遗留下来的“1912-1914”年代铭文字样可知,它是英国人柏耐登于这一期间建造的。扬子饭店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砖砌筑欧洲折衷主义建筑式样的一个典型实例。
1931年,第三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牛兰及其妻子汪德利曾因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在上海被捕。先是被拘押在道署街中央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监狱,后被关进江苏第一监狱。1932年,宋庆龄发起成立了著名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遗余力地营救牛兰夫妇出狱。1933年4月5日,宋庆龄亲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代表团来宁探望牛兰夫妇,宋庆龄一行到达南京后,就下榻在扬子饭店。当天下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司法行政部部长罗文干来到扬子饭店拜访宋庆龄等人。
1992年,首都饭店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七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七
国民政府国防部
在南京中山东路中段,有一条向北延伸的道路,叫黄埔路,这条道路的顶端,是一个高墙环绕的大院,大院内绿树蓊郁葱笼,建筑物鳞次栉比,这就是国民政府国防部旧址。
南京解放后,在这里成立了华东军政大学;后来刘伯承元帅又在这里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国防部成立于1946年6月,是由军事委员会和军政部及其所属各部门改组而成。在组织系统上隶属于行政院;在业务上,国防部长承行政院长之命综理军政事宜,参谋总长承国民政府主席(或总统)之令综理军令事宜。国防部的组织分为军政、军令两个系统。军政方面:设国防部长一人,统筹执行全国国防业务,为行政院阁员之一;设次长三人,辅助部长分理部务;下设部长办公室及预算、财务、法规、人事、人力、工业动员、征购、工程八司。军令方面:设参谋总长一人,为法定的国民政府主席(或总统)命令的执行者,在行政系统上,为国防部长的执行官,负责军事业务的计划与指导实施业务;设参谋次长三人,辅助总长工作;其下设第一厅(掌人事)、第二厅(掌情报)、第三厅(掌计划作战)、第四厅(掌补给)、第五厅(掌编制与训练)、第六厅(掌研究与发展),以及新闻、民事、保安、预算、兵役、测量、副官、军法、预备干部、总务、保密等局和国防科学委员会。国防部的执行机构有陆军、海军、空军和联勤四个总司令部。历任国防部长为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历任参谋总长为陈诚、顾祝同。
国防部占地面积23499.8平方米。抗战前,这里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国防部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原来军官学校的校舍,建于1928年至1933年,计有西式平房62幢,西式洋楼17幢,共1075间,形成以西式建筑为主调的建筑群。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大礼堂和憩庐。
大礼堂:位于学校的中央。1928年9月开工建设,次年2月竣工,造价54928元。由工程师张谨农设计,杨仁记营造厂承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高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坡屋顶,上覆灰色波纹金属瓦。建筑式样受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建筑的影响,中央主要入口处门廊前矗立着八根爱奥尼亚式巨柱,门廊顶部建有钟楼;东西两侧入口处墙壁之上各装饰有四根爱奥尼亚式立柱,其上各建有一座高高的塔楼。中央主要入口处有三个拱门,东西两侧入口处各有一个拱门。大礼堂内北面设有讲台,后面有休息室。
憩庐:是蒋介石起居、工作的主要场所,亦称总统官邸。1929年7月12日开工建设,同年10月14日竣工,造价16026.84元。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高二层,另有一层地下室。墙壁为红砖砌造,屋顶覆盖红色板瓦,室内木地板,木楼梯。入口处有一圆拱装饰的方形门廊。大楼外部造型简洁朴实,内部设施一应俱全。楼下有客厅和办公用房;楼上有卧室和客厅。
194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内战节节失利,国统区人心涣散的时刻,蒋介石在国防部大礼堂召开了最后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由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轮流主持,历时7天。参加会议的有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林蔚、刘斐、萧毅肃、关麟征、周至柔、王叔铭、桂永清、郭忏、汤恩伯、范汉杰、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李默庵、孙立人、黄百韬等一百二十余人。蒋介石企图通过这次会议统一军心,鼓舞士气,挽救统治危机。会议作出了停止战略性进攻、防止解放军渡江的战略方案,但这次会议并未能改变蒋家王朝灭亡的命运。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决定将设在广州的黄埔军校迁到南京,在南京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清朝陆军学校旧址。蒋介石任校长。办校之初,沿用原来学校的建筑。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原有校舍破旧不堪,从1928年至1933年,先后建造了大量的校舍,计有西式平房62幢,西式洋楼17幢,共1075间,形成以西式建筑为主调的建筑群。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1号楼、大礼堂、憩庐和122号楼。
1号楼:位于大礼堂的正南方。建于1908年,造价是48722.4银元,是清政府陆军部招标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东西长139米,南北宽11.5米,占地面积1504平方米。中间部分高三层,两侧高二层,混合结构,屋顶铺水泥平瓦。中央陆军军宫学校成立后,这里成为军校校部办公楼。
大礼堂:位于学校的中央。1928年9月开工建设,次年2月竣工,造价54928元。由工程师张谨农设计,杨仁记营造厂承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高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坡屋顶,上覆灰色波纹金属瓦。建筑式样受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建筑的影响,中央主要入口处门廊前矗立着八根爱奥尼亚式巨柱,门廊顶部建有钟楼;东西两侧入口处墙壁之上各装饰有四根爱奥尼亚式立柱,其上各建有一座高高的塔楼。中央主要入口处有三个拱门,东西两侧入口处各有一个拱门。大礼堂内北面设有讲台,后面有休息室。
憩庐:是蒋介石起居、工作的主要场所,亦称总统官邸。1929年7月12日开工建设,同年10月14日竣工,造价16026.84元。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高二层,另有一层地下室。墙壁为红砖砌造,屋顶覆盖红色板瓦,室内木地板,木楼梯。入口处有一圆拱装饰的方形门廊。大楼外部造型简洁朴实,内部设施一应俱全。楼下有客厅和办公用房;楼上有卧室和客厅。
122号楼:位于憩庐的东北侧。建于1932年。高二层,砖混结构。平面为近似方形,南北长59.45米,东西长57.18米,占地面积3041平方米。因初入该楼不易辨别方向,所以又称迷宫式建筑。该楼还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中央军校大礼堂内隆重举行。在中央军校大门上,悬挂有“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字样的匾额。在中央军校的广场四周,旗杆林立,旗杆上高高飘扬着52个国家的国旗。在每一个旗杆之下,并排站立着一名武装士兵和一名宪兵。在举行受降仪式的大礼堂正门上,悬挂有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入口处设有来宾签到处。各个入口处都有武装士兵和宪兵守卫,戒备森严,气氛严肃。礼堂内的一面墙壁上,挂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像,遗像两旁分别悬挂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遗像的下面点缀着红色的“V”,字型符号与“和平”二字。遗像对面的墙壁上,悬挂着中、美、英、苏四国领袖的肖像。礼堂正中木梁上悬挂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靠近孙中山遗像的一边,放有一张长桌,上铺白布,为受降席,备有五把靠椅,受降席面朝大门。受降席的对面也置有一张长桌,上铺白布,为投降席,备有七张靠椅。在受降席和投降席的后面,各站立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警卫会场。受降席和投降席的两边,是参观盛典的中外来宾观礼席和新闻记者、摄影记者席,楼上是中外一般官员的观礼席。在受降席左侧观礼席就座的有汤恩伯、王懋功、李明扬、郑洞国、冷欣、廖耀湘、蔡文治、钮先铭、彭孟辑、马崇六、白雨生、卢致德、金璧奎、谷振纲、李惟果、丁惟芬、顾毓琇、马超俊等人和新闻、摄影记者;在受降席右侧观礼席就座的有美国陆军少将麦克鲁、准将柏德诺、海军少将迈斯,英国海思中将,法国保义上校,此外,还有加拿大、苏联、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官十余人,楼上还有中外官员一百余人。参加签降仪式的中外官员、记者共计405人,其中中国军官219人,中国文职官员51人,中国记者52人;同盟国代表47人,外国记者36人。
9月9日上午8时56分,礼堂水银灯全部打开,中国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何应钦由礼堂后方休息室进入会场。紧跟其后入场的是海军总司令、上将陈绍宽,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中国陆军总参谋长、陆军中将萧毅肃,空军第一路司令、上校张廷孟。何应钦坐在受降席的中间,其左边为陈绍宽、张廷孟,右边是顾祝同、萧毅肃。
8时58分,日本投降代表、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陆军大将冈村宁次等七人在中国军训部次长王浚中将的引导下从大礼堂正门步人会场。他们一行走到受降席前,脱帽向何应钦等人鞠躬致敬,何应钦欠身作答,并命坐下。冈村宁次坐在投降席的正中间,其左边依次为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陆军中将小林浅三郎,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陆军少将今井武夫,中国派遣军参谋、陆军中佐小笠原清;右边依次为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海军中将福田良三,台湾军参谋长、陆军中将谏山春树,第三十八军参谋长、陆军大佐三泽昌雄。翻译木村辰男立于冈村宁次身后。
9时零4分,何应钦命令冈村宁次交验代表签降的证明文件,冈村宁次命小林浅三郎呈递给何应钦。何应钦阅后留下证明文件,旋即将日本投降书中文本两份,由萧毅肃转交给冈村宁次,冈村起立双手捧接。冈村坐下后,一面匆匆翻阅投降书,一面手握毛笔,小林在旁研墨,冈村宁次在两份投降书上签名盖章后,由小林将投降书呈递给何应钦;何应钦检视后,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名盖章。之后,将其中的一份投降书交给萧毅肃,命其交给冈村宁次,此时正好是9时9分。接着,何应钦将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第一号命令及命令受领证,仍命萧毅肃交给冈村宁次,冈村在受领证上签名盖章后,由小林呈递给何应钦。9时15分,何应钦命令冈村宁次等日方代表退席,至此,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结束。何应钦随即在大礼堂发表简短广播演说:“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已于9日上午9时在南京顺利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全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从此开一新的纪元。”
在南京中山东路中段,有一条向北延伸的道路,叫黄埔路,这条道路的顶端,是一个高墙环绕的大院,大院内绿树蓊郁葱笼,建筑物鳞次栉比,这就是国民政府国防部旧址。
南京解放后,在这里成立了华东军政大学;后来刘伯承元帅又在这里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国防部成立于1946年6月,是由军事委员会和军政部及其所属各部门改组而成。在组织系统上隶属于行政院;在业务上,国防部长承行政院长之命综理军政事宜,参谋总长承国民政府主席(或总统)之令综理军令事宜。国防部的组织分为军政、军令两个系统。军政方面:设国防部长一人,统筹执行全国国防业务,为行政院阁员之一;设次长三人,辅助部长分理部务;下设部长办公室及预算、财务、法规、人事、人力、工业动员、征购、工程八司。军令方面:设参谋总长一人,为法定的国民政府主席(或总统)命令的执行者,在行政系统上,为国防部长的执行官,负责军事业务的计划与指导实施业务;设参谋次长三人,辅助总长工作;其下设第一厅(掌人事)、第二厅(掌情报)、第三厅(掌计划作战)、第四厅(掌补给)、第五厅(掌编制与训练)、第六厅(掌研究与发展),以及新闻、民事、保安、预算、兵役、测量、副官、军法、预备干部、总务、保密等局和国防科学委员会。国防部的执行机构有陆军、海军、空军和联勤四个总司令部。历任国防部长为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历任参谋总长为陈诚、顾祝同。
国防部占地面积23499.8平方米。抗战前,这里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国防部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原来军官学校的校舍,建于1928年至1933年,计有西式平房62幢,西式洋楼17幢,共1075间,形成以西式建筑为主调的建筑群。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大礼堂和憩庐。
大礼堂:位于学校的中央。1928年9月开工建设,次年2月竣工,造价54928元。由工程师张谨农设计,杨仁记营造厂承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高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坡屋顶,上覆灰色波纹金属瓦。建筑式样受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建筑的影响,中央主要入口处门廊前矗立着八根爱奥尼亚式巨柱,门廊顶部建有钟楼;东西两侧入口处墙壁之上各装饰有四根爱奥尼亚式立柱,其上各建有一座高高的塔楼。中央主要入口处有三个拱门,东西两侧入口处各有一个拱门。大礼堂内北面设有讲台,后面有休息室。
憩庐:是蒋介石起居、工作的主要场所,亦称总统官邸。1929年7月12日开工建设,同年10月14日竣工,造价16026.84元。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高二层,另有一层地下室。墙壁为红砖砌造,屋顶覆盖红色板瓦,室内木地板,木楼梯。入口处有一圆拱装饰的方形门廊。大楼外部造型简洁朴实,内部设施一应俱全。楼下有客厅和办公用房;楼上有卧室和客厅。
194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内战节节失利,国统区人心涣散的时刻,蒋介石在国防部大礼堂召开了最后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由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轮流主持,历时7天。参加会议的有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林蔚、刘斐、萧毅肃、关麟征、周至柔、王叔铭、桂永清、郭忏、汤恩伯、范汉杰、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李默庵、孙立人、黄百韬等一百二十余人。蒋介石企图通过这次会议统一军心,鼓舞士气,挽救统治危机。会议作出了停止战略性进攻、防止解放军渡江的战略方案,但这次会议并未能改变蒋家王朝灭亡的命运。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决定将设在广州的黄埔军校迁到南京,在南京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清朝陆军学校旧址。蒋介石任校长。办校之初,沿用原来学校的建筑。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原有校舍破旧不堪,从1928年至1933年,先后建造了大量的校舍,计有西式平房62幢,西式洋楼17幢,共1075间,形成以西式建筑为主调的建筑群。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1号楼、大礼堂、憩庐和122号楼。
1号楼:位于大礼堂的正南方。建于1908年,造价是48722.4银元,是清政府陆军部招标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东西长139米,南北宽11.5米,占地面积1504平方米。中间部分高三层,两侧高二层,混合结构,屋顶铺水泥平瓦。中央陆军军宫学校成立后,这里成为军校校部办公楼。
大礼堂:位于学校的中央。1928年9月开工建设,次年2月竣工,造价54928元。由工程师张谨农设计,杨仁记营造厂承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高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坡屋顶,上覆灰色波纹金属瓦。建筑式样受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建筑的影响,中央主要入口处门廊前矗立着八根爱奥尼亚式巨柱,门廊顶部建有钟楼;东西两侧入口处墙壁之上各装饰有四根爱奥尼亚式立柱,其上各建有一座高高的塔楼。中央主要入口处有三个拱门,东西两侧入口处各有一个拱门。大礼堂内北面设有讲台,后面有休息室。
憩庐:是蒋介石起居、工作的主要场所,亦称总统官邸。1929年7月12日开工建设,同年10月14日竣工,造价16026.84元。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高二层,另有一层地下室。墙壁为红砖砌造,屋顶覆盖红色板瓦,室内木地板,木楼梯。入口处有一圆拱装饰的方形门廊。大楼外部造型简洁朴实,内部设施一应俱全。楼下有客厅和办公用房;楼上有卧室和客厅。
122号楼:位于憩庐的东北侧。建于1932年。高二层,砖混结构。平面为近似方形,南北长59.45米,东西长57.18米,占地面积3041平方米。因初入该楼不易辨别方向,所以又称迷宫式建筑。该楼还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中央军校大礼堂内隆重举行。在中央军校大门上,悬挂有“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字样的匾额。在中央军校的广场四周,旗杆林立,旗杆上高高飘扬着52个国家的国旗。在每一个旗杆之下,并排站立着一名武装士兵和一名宪兵。在举行受降仪式的大礼堂正门上,悬挂有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入口处设有来宾签到处。各个入口处都有武装士兵和宪兵守卫,戒备森严,气氛严肃。礼堂内的一面墙壁上,挂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像,遗像两旁分别悬挂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遗像的下面点缀着红色的“V”,字型符号与“和平”二字。遗像对面的墙壁上,悬挂着中、美、英、苏四国领袖的肖像。礼堂正中木梁上悬挂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靠近孙中山遗像的一边,放有一张长桌,上铺白布,为受降席,备有五把靠椅,受降席面朝大门。受降席的对面也置有一张长桌,上铺白布,为投降席,备有七张靠椅。在受降席和投降席的后面,各站立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警卫会场。受降席和投降席的两边,是参观盛典的中外来宾观礼席和新闻记者、摄影记者席,楼上是中外一般官员的观礼席。在受降席左侧观礼席就座的有汤恩伯、王懋功、李明扬、郑洞国、冷欣、廖耀湘、蔡文治、钮先铭、彭孟辑、马崇六、白雨生、卢致德、金璧奎、谷振纲、李惟果、丁惟芬、顾毓琇、马超俊等人和新闻、摄影记者;在受降席右侧观礼席就座的有美国陆军少将麦克鲁、准将柏德诺、海军少将迈斯,英国海思中将,法国保义上校,此外,还有加拿大、苏联、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官十余人,楼上还有中外官员一百余人。参加签降仪式的中外官员、记者共计405人,其中中国军官219人,中国文职官员51人,中国记者52人;同盟国代表47人,外国记者36人。
9月9日上午8时56分,礼堂水银灯全部打开,中国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何应钦由礼堂后方休息室进入会场。紧跟其后入场的是海军总司令、上将陈绍宽,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中国陆军总参谋长、陆军中将萧毅肃,空军第一路司令、上校张廷孟。何应钦坐在受降席的中间,其左边为陈绍宽、张廷孟,右边是顾祝同、萧毅肃。
8时58分,日本投降代表、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陆军大将冈村宁次等七人在中国军训部次长王浚中将的引导下从大礼堂正门步人会场。他们一行走到受降席前,脱帽向何应钦等人鞠躬致敬,何应钦欠身作答,并命坐下。冈村宁次坐在投降席的正中间,其左边依次为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陆军中将小林浅三郎,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陆军少将今井武夫,中国派遣军参谋、陆军中佐小笠原清;右边依次为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海军中将福田良三,台湾军参谋长、陆军中将谏山春树,第三十八军参谋长、陆军大佐三泽昌雄。翻译木村辰男立于冈村宁次身后。
9时零4分,何应钦命令冈村宁次交验代表签降的证明文件,冈村宁次命小林浅三郎呈递给何应钦。何应钦阅后留下证明文件,旋即将日本投降书中文本两份,由萧毅肃转交给冈村宁次,冈村起立双手捧接。冈村坐下后,一面匆匆翻阅投降书,一面手握毛笔,小林在旁研墨,冈村宁次在两份投降书上签名盖章后,由小林将投降书呈递给何应钦;何应钦检视后,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名盖章。之后,将其中的一份投降书交给萧毅肃,命其交给冈村宁次,此时正好是9时9分。接着,何应钦将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第一号命令及命令受领证,仍命萧毅肃交给冈村宁次,冈村在受领证上签名盖章后,由小林呈递给何应钦。9时15分,何应钦命令冈村宁次等日方代表退席,至此,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结束。何应钦随即在大礼堂发表简短广播演说:“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已于9日上午9时在南京顺利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全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从此开一新的纪元。”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六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六
国民政府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位于中山北路101号(原251号),现为江苏省粮食局、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办公地。
最高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它成立于1928年11月。在行政上,最高法院隶属于国民政府司法院。内设院长和首席检察官各一人,有民事庭、刑事庭、书记厅、会计室、统计室、人事室和设计考核、律师惩戒复审、法规讨论等委员会。最高法院根据三级三审终审制原则,负责受理不服各高等法院及其分院第一、二审判决而上诉的民事、刑事案件,不服高等法院及分院裁定而抗诉的案件,以及非常上诉案件及复判特种刑事案件和二审裁判的再上诉案件,对全国性重大案件作一审终审判决。历任院长为徐元浩、林翔、居正、焦易堂、李管、夏勤、谢瀛洲。
最高法院最初在汉中路附近一所教会学校旧址办公。1932年7月1日,最高法院以房屋陈旧、工作不便为由,向司法院呈请择地兴建办公大楼。于是在中山北路南侧购地28.3865亩(约18923平方米)。同年,最高法院办公大楼由过养默建筑师设计,东南建筑公司施工,1933年5月落成。院门面朝中山北路,门楼高大,中通一个拱形门洞;主楼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703.19平方丈,共有276间办公用房,属于西方现代派风格,主楼无论正视还是俯视均呈“山”字墙,寓意执法如山。沿大门两侧原各有一道“山”字墙,与主楼相呼应,可惜在90年代初被拆除,代之以银行、商店、酒家。另外,还有砖木结构的中式楼房和平房以及防空洞等建筑。在大门与主楼之间,设有一座平面呈圆形的喷水塔,塔顶形似蘑菇和雨伞,使人过目难忘。在这里办公的除了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外,还有最高法院检察署(隶属于司法行政部)。最高法院与最高法院检察署在抗战期间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中山北路原址办公。1949年4月结束使命。1950年9月至1967年3月,这里曾为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址。
1933年4月26日,江苏高等法院借用江宁地方法院第二审判庭,以“危害民国罪”判处陈独秀(1879~1942年)等人有期徒刑13年。陈独秀等人当即表示不服判决,口头声明提出上诉。随后通过律师将上诉书递交给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受理陈独秀等人的上诉案件后,拖延了一年多时间,于1934年6月30日审理终结。7月20日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庭进行宣判:撤消原审判决陈独秀等人的褫夺公权部分,将陈独秀等人的有期徒刑13年减轻为8年。之后,陈独秀被关押于老虎桥监狱,直到1937年8月23日才提前释放。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间,最高法院先后终审判决汪伪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缪斌(1902~1946年)、汪伪立法院长(汪精卫死后任汪伪国民政府代主席)陈公博(1892~1946年)、汪伪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中央党部组织部部长梅思平(1898~1946年)、汪伪中央宣传部长林柏生(1902~1946年)、汪伪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部长褚民谊(1884~1946年)、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长(后任汪伪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立法院长)梁鸿志(1883~1946年)、汪伪南京特别市市长周学昌(1898~1948年)、汪伪考试院长(后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内务总署督办)王揖唐(1877~1948年)等大汉奸死刑。
1992年,该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高法院位于中山北路101号(原251号),现为江苏省粮食局、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办公地。
最高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它成立于1928年11月。在行政上,最高法院隶属于国民政府司法院。内设院长和首席检察官各一人,有民事庭、刑事庭、书记厅、会计室、统计室、人事室和设计考核、律师惩戒复审、法规讨论等委员会。最高法院根据三级三审终审制原则,负责受理不服各高等法院及其分院第一、二审判决而上诉的民事、刑事案件,不服高等法院及分院裁定而抗诉的案件,以及非常上诉案件及复判特种刑事案件和二审裁判的再上诉案件,对全国性重大案件作一审终审判决。历任院长为徐元浩、林翔、居正、焦易堂、李管、夏勤、谢瀛洲。
最高法院最初在汉中路附近一所教会学校旧址办公。1932年7月1日,最高法院以房屋陈旧、工作不便为由,向司法院呈请择地兴建办公大楼。于是在中山北路南侧购地28.3865亩(约18923平方米)。同年,最高法院办公大楼由过养默建筑师设计,东南建筑公司施工,1933年5月落成。院门面朝中山北路,门楼高大,中通一个拱形门洞;主楼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703.19平方丈,共有276间办公用房,属于西方现代派风格,主楼无论正视还是俯视均呈“山”字墙,寓意执法如山。沿大门两侧原各有一道“山”字墙,与主楼相呼应,可惜在90年代初被拆除,代之以银行、商店、酒家。另外,还有砖木结构的中式楼房和平房以及防空洞等建筑。在大门与主楼之间,设有一座平面呈圆形的喷水塔,塔顶形似蘑菇和雨伞,使人过目难忘。在这里办公的除了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外,还有最高法院检察署(隶属于司法行政部)。最高法院与最高法院检察署在抗战期间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中山北路原址办公。1949年4月结束使命。1950年9月至1967年3月,这里曾为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址。
1933年4月26日,江苏高等法院借用江宁地方法院第二审判庭,以“危害民国罪”判处陈独秀(1879~1942年)等人有期徒刑13年。陈独秀等人当即表示不服判决,口头声明提出上诉。随后通过律师将上诉书递交给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受理陈独秀等人的上诉案件后,拖延了一年多时间,于1934年6月30日审理终结。7月20日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庭进行宣判:撤消原审判决陈独秀等人的褫夺公权部分,将陈独秀等人的有期徒刑13年减轻为8年。之后,陈独秀被关押于老虎桥监狱,直到1937年8月23日才提前释放。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间,最高法院先后终审判决汪伪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缪斌(1902~1946年)、汪伪立法院长(汪精卫死后任汪伪国民政府代主席)陈公博(1892~1946年)、汪伪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中央党部组织部部长梅思平(1898~1946年)、汪伪中央宣传部长林柏生(1902~1946年)、汪伪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部长褚民谊(1884~1946年)、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长(后任汪伪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立法院长)梁鸿志(1883~1946年)、汪伪南京特别市市长周学昌(1898~1948年)、汪伪考试院长(后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内务总署督办)王揖唐(1877~1948年)等大汉奸死刑。
1992年,该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五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五
国民政府外交部
国民政府外交部位于中山北路32号,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等单位所在地。
国民政府外交部成立于1927年5月。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外交部隶属于行政院。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国际交涉,管理国外华侨及居留在中国外侨的一切事务,同时还管理驻外使领馆。外交部设有部长一人,政务和常务次长各一人。内设机构有亚东司、亚西司、欧洲司、美洲司、条约司、礼宾司、情报司、总务司,以及秘书处、参事厅、机要室、人事处、会计室等机构,并辖有专员公署、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等。历任外交部长有伍朝枢、黄邪、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钧、陈友仁、罗文干、汪精卫、陈群、王宠惠、郭泰祺、宋子文、王世杰、吴铁城和傅秉常等。
国民政府外交部建筑筹建于1931年3月。最初由天津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建筑物平面呈"工"字形,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物的前后两部分以大楼梯相连接,空间富于变化。建筑物采用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地上二层,半地下室一层。前有月台踏步,墙身柱间辟有大玻璃窗。细部采用清式斗拱彩画,天花藻井。后因国民政府紧缩经费,这一方案未能实行。1932-1933年,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赵深、童寯、陈植对外交部建筑也进行了设计,他们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过高,于是既不抄袭西方建筑样式,也不照搬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做法,而是根据现代技术和功能的需要安排平面布局与造型,采用了“经济、实用又具有中国固有形式”的特点,设计出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结果这一方案得到采用。
外交部大院占地面积45.6679亩,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由姚新记营造厂承建。1934年3月开工,次年6月竣工。建筑费用三十余万元。
抗战期间,这里成了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就在这里办公。抗战胜利后,仍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1949年5月1日,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外交部。
外交部大楼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面对鼓楼,平面呈“T”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入口处有一个宽敞的门廊。中部高四层,两翼高三层,另有半地下室一层。整座建筑的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基本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细部。从建筑物的外观上来看,立面上下分为勒脚、墙身和檐部三部分:底层半地下室部分的外墙用水泥粉刷,象征基座;墙面用褐色面砖贴面;檐口部分用同色的琉璃砖做成简化的斗拱装饰。建筑物内部大厅天花饰有清式彩画,室内墙面做有传统墙板细部。此外,建筑物的外墙、隔壁及地板皆用空心砖,“故于优声问题,概已美满解决”,即有效地解决了隔音问题。外交部办公楼的一、二、三层为办公室、会客室及会议室,四层存贮档案,各室空气充足,光线舒适,位置适宜,分配有序,布局合理。在办公楼的正对面,建有职员宿舍。该建筑是中国新民族建筑形式的典范之一。民国年间出版的《中国建筑》杂志评价外交部办公楼“为首都之最合现代化建筑物之一;将吾国固有之建筑美术发挥无遗,且能使其切于实际,而于时代所要各点,无不处处具备,毫无各种不必需要之文饰等,致逊该大楼特具之简洁庄严”。
1991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其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政府外交部位于中山北路32号,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等单位所在地。
国民政府外交部成立于1927年5月。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外交部隶属于行政院。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国际交涉,管理国外华侨及居留在中国外侨的一切事务,同时还管理驻外使领馆。外交部设有部长一人,政务和常务次长各一人。内设机构有亚东司、亚西司、欧洲司、美洲司、条约司、礼宾司、情报司、总务司,以及秘书处、参事厅、机要室、人事处、会计室等机构,并辖有专员公署、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等。历任外交部长有伍朝枢、黄邪、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钧、陈友仁、罗文干、汪精卫、陈群、王宠惠、郭泰祺、宋子文、王世杰、吴铁城和傅秉常等。
国民政府外交部建筑筹建于1931年3月。最初由天津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建筑物平面呈"工"字形,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物的前后两部分以大楼梯相连接,空间富于变化。建筑物采用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地上二层,半地下室一层。前有月台踏步,墙身柱间辟有大玻璃窗。细部采用清式斗拱彩画,天花藻井。后因国民政府紧缩经费,这一方案未能实行。1932-1933年,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赵深、童寯、陈植对外交部建筑也进行了设计,他们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过高,于是既不抄袭西方建筑样式,也不照搬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做法,而是根据现代技术和功能的需要安排平面布局与造型,采用了“经济、实用又具有中国固有形式”的特点,设计出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结果这一方案得到采用。
外交部大院占地面积45.6679亩,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由姚新记营造厂承建。1934年3月开工,次年6月竣工。建筑费用三十余万元。
抗战期间,这里成了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就在这里办公。抗战胜利后,仍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1949年5月1日,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外交部。
外交部大楼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面对鼓楼,平面呈“T”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入口处有一个宽敞的门廊。中部高四层,两翼高三层,另有半地下室一层。整座建筑的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基本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细部。从建筑物的外观上来看,立面上下分为勒脚、墙身和檐部三部分:底层半地下室部分的外墙用水泥粉刷,象征基座;墙面用褐色面砖贴面;檐口部分用同色的琉璃砖做成简化的斗拱装饰。建筑物内部大厅天花饰有清式彩画,室内墙面做有传统墙板细部。此外,建筑物的外墙、隔壁及地板皆用空心砖,“故于优声问题,概已美满解决”,即有效地解决了隔音问题。外交部办公楼的一、二、三层为办公室、会客室及会议室,四层存贮档案,各室空气充足,光线舒适,位置适宜,分配有序,布局合理。在办公楼的正对面,建有职员宿舍。该建筑是中国新民族建筑形式的典范之一。民国年间出版的《中国建筑》杂志评价外交部办公楼“为首都之最合现代化建筑物之一;将吾国固有之建筑美术发挥无遗,且能使其切于实际,而于时代所要各点,无不处处具备,毫无各种不必需要之文饰等,致逊该大楼特具之简洁庄严”。
1991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其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四
南京-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四
民国铁道部;
在南京萨家湾,中山北路旁边高大的中国传统宫殿式样的建筑常常让人产生进入时光隧道的错觉,仿佛走进了几十年前的民国岁月。
这些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群是南京民国建筑中最华丽壮观、最具有官家气派的。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原国民政府铁道部建筑群,建于1928年到1933年,是由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赵深、范文照设计。建筑群由两个三层楼、三个两层楼组成,全部为中国传统宫殿样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后为国民政府行政院使用。主楼的后面还有若干独立小楼,其中孙科任铁道部部长、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时的办公楼也在其中。原交通部是由俄国人耶朗于1928年设计、1934年竣工,原先也是重檐歇山顶、琉璃瓦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平面呈“日”字形。大屋顶在战火中被焚毁,于1953年修复后改为铁皮平屋顶。目前,中山北路两侧的这群建筑均为南京政治学院办公、教学区。这群建筑1991年被评为近代优秀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这片建筑群看到,路西面的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大楼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外墙呈青灰色,显得古朴庄重,四周松柏参天,环境宜人。路东面的原铁道部大楼绿色琉璃瓦覆重檐庑殿顶,抱厦歇山顶,檐下的斗栱、梁枋、门楣都施以漂亮的彩绘,整个建筑显得宏大而华丽。楼前平台分三排踏道,钩阑夹护。门厅上雕梁画栋,以红蓝两色为主色调,木雕窗棂,铁铸吊灯,地面水磨石拼花、墙裙、压角线等做工细致,尽显富丽堂皇的气派。绕到主楼的后面,孙科办公楼显得没有经过太多的整修,保持了更多古朴的味道,室内的楼梯、门窗、吊灯等还是当年原物。
一些建筑物的楼层正在进行装修,据了解,由于砖混结构的建筑大都已超过70年的历史,要保证正常的使用,必须经常进行维修保护。2004年,使用单位曾经斥资1300多万元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据说维修原铁道部大楼时,他们专门请来了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在拆除屋顶时,对每一个构件仔细做记录,然后由北京一家维修过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公司按照原来的尺寸、比例重新制作安装。据说,当时更换木质构件使用的木材就有300个立方。
这些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群是南京民国建筑中最华丽壮观、最具有官家气派的。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原国民政府铁道部建筑群,建于1928年到1933年,是由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赵深、范文照设计。建筑群由两个三层楼、三个两层楼组成,全部为中国传统宫殿样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后为国民政府行政院使用。主楼的后面还有若干独立小楼,其中孙科任铁道部部长、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时的办公楼也在其中。原交通部是由俄国人耶朗于1928年设计、1934年竣工,原先也是重檐歇山顶、琉璃瓦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平面呈“日”字形。大屋顶在战火中被焚毁,于1953年修复后改为铁皮平屋顶。目前,中山北路两侧的这群建筑均为南京政治学院办公、教学区。这群建筑1991年被评为近代优秀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这片建筑群看到,路西面的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大楼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外墙呈青灰色,显得古朴庄重,四周松柏参天,环境宜人。路东面的原铁道部大楼绿色琉璃瓦覆重檐庑殿顶,抱厦歇山顶,檐下的斗栱、梁枋、门楣都施以漂亮的彩绘,整个建筑显得宏大而华丽。楼前平台分三排踏道,钩阑夹护。门厅上雕梁画栋,以红蓝两色为主色调,木雕窗棂,铁铸吊灯,地面水磨石拼花、墙裙、压角线等做工细致,尽显富丽堂皇的气派。绕到主楼的后面,孙科办公楼显得没有经过太多的整修,保持了更多古朴的味道,室内的楼梯、门窗、吊灯等还是当年原物。
一些建筑物的楼层正在进行装修,据了解,由于砖混结构的建筑大都已超过70年的历史,要保证正常的使用,必须经常进行维修保护。2004年,使用单位曾经斥资1300多万元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据说维修原铁道部大楼时,他们专门请来了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在拆除屋顶时,对每一个构件仔细做记录,然后由北京一家维修过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公司按照原来的尺寸、比例重新制作安装。据说,当时更换木质构件使用的木材就有300个立方。
订阅:
博文 (Atom)